相关杂志相关协会相关书籍
热门关键词:干燥设备  闪蒸干燥机  旋转闪蒸干燥机  真空耙式干燥机  振动流化床  喷雾干燥机  桨叶干燥机  盘式干燥机  振动筛  离心泵  分散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企业家之窗 >> 担起社会责任 壮大化肥企业

担起社会责任 壮大化肥企业

发布时间:2007/3/9 10:25:37  点击次数:8770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武四海访谈

      采访时间:2007年3月5日晚。
      采访地点:北京西直门外国务院第二招待所河北省人大代表团驻地。

      出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四海近日在代表驻地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本次会议上,武四海提交了多份建议,其中涉及化肥领域的建议分别阐述了化肥产业整合和加强磷矿资源保护两大业界关注的话题。目前,身为**大磷复肥企业总经理和国际肥料协会主席的武四海,还担任着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和民建河北省主委的社会性领导职务。对于一身兼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武四海深有感慨地说,搞企业凭的是事业心,做社会工作靠的是责任感,两方面的工作可以相互借鉴经验,促进事业共同发展。不过,此次专访中,武四海着重谈的是化肥行业的话题,这位因社会工作繁忙而一年中被占去一多半时间的企业老总,对记者谈了许多内容深刻的观点,足见这位总经理的化工情怀。
      
      化肥产业整合是方向
      
      记者问:“您在本届人大一次会议时,曾提交过关于尽快颁布《肥料法》的建议,之后的几次全国人代会上又继续提交与化肥产业发展有关的建议,直到今年十届全国人大*后一次会议时仍然关注着我国化肥产业的发展,这是否与您全国人大代表的责任有关。”武四海说:“考虑到我国肥矿资源储量有限,以及目前国内化肥有效利用率不高,化肥资源浪费严重,化肥市场秩序混乱的现实,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长期安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又是化肥企业的负责人,我的确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履行这项职责。”
 
      记者问道:“您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大会提出‘政府适度引导规范,加速化肥产业整合’的建议,看得出您对*化肥企业目前分散而竞争力较弱的现状表示出了忧虑的心情。” 武四海说:“是的。干一行说一行,我在化肥行业工作了近20年,说话想事情做事情都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话题。应当说,总体看*化肥产量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去年总产量达到5250万吨,同比增长7.4%。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中,我国化肥生产年均增长6.4%,是发展*快的10年。这说明我国化肥生产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一直处于上升期,目前我国已成为*头号化肥生产大国,业绩可喜。但是,另一个现实是,国内化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太少。这一现状又与我国化肥*大国的形象不相符合。”

      记者在武四海提交的建议中看到,国家已将“支持大型化肥企业集团联合、重组、兼并国内外化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写进“十一五”化肥产业发展政策中,因此就应当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有责任感、有经济实力、肯于为国分忧的大型中央企业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期使全行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而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对此,记者问:“国内化肥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有多大?” 武四海介绍说:“我国现有200多家大中型化肥企业,说起来不少,但是平均生产规模只有15万吨/年,而国外化肥企业的生产规模平均为50万吨/年。生产规模大,成本必然就低,竞争能力自然就强。这一差距还只是表现在我国大中型化肥企业,如果将国内全部在册的化肥企业算进去,平均后的情况更令人不安,氮肥平均生产能力为6.5万吨,磷肥的平均产能只有1.2万吨,钾肥的平均产能为5.4万吨。从这些数字上可以想象,我国化肥企业的分散程度有多高!我国氮肥企业产能*高的也不过100万吨多一点,磷肥也差不多是这样的能力,大型钾肥企业只有青海格尔木那里的一家,年产量也只有200万吨上下,这当然与我国严重缺少钾肥资源且产地过于集中有关。至于国外化肥企业的产能是什么情况,我可以在此举个实例。美国的美盛化肥有限公司每年的磷矿开采量高达2240万吨,磷酸生产能力达到610万吨,接近我国磷酸全部产量的60%;该公司的磷肥年生产量达到1260万吨,是国内*大的磷肥企业产能的10倍左右,差距确实不小。关键是人家这么大的企业并不是由政府靠行政手段扶起来的,而是完全靠企业自身努力在市场中发展起来。这很值得我们研究。再说欧洲的YARA公司,其合成氨的产能达到540万吨,化肥产量则达到1500万吨的水平,其生产规模国内企业尚无法与之相抗衡。面对这样的现实,特别是一步步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怎么能够不去考虑通过产业整合,提升国内化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怎么能不去考虑何时才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国际化大化肥公司?”

      记者问:“您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话题,国内化肥行业中的哪能些企业*有可能迅速成长为能够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企业,或者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有可能成为化肥大公司?” 武四海对记者说:“几年前我国的化肥企业大大小小的有几千家,虽然这两年被市场淘汰了一批,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化肥企业仍然不下1000家,可以说,我国目前化肥企业小而分散的局面尚处于‘春秋时期’,距离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还有不小距离。我的看法是,经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企业间的联合兼并或者重组,以及市场经济的洗礼,应当逐步产生既不垄断市场又有较高集中度,同时又具有矿山资源、生产、营销、科技、农化服务等多项优势于一体的几家大型化肥集团;应当说,这一天迟早要来到。这既是产经形势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我的看法是,早整合早好,越晚整合对我们越不利。这些大型化肥集团,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那些只知道追逐利益而不考虑三农和国家利益的企业,无论如何成不了大化肥企业。”

      怎样才能尽早完成国内化肥产业的整合?就记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武四海说:“一是要加速企业改组、改制的进程,尽快组建大型综合型化肥企业集团,*大限度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尽快打破目前个别企业靠行政手段对化肥产品实施垄断的局面,比如目前对钾肥资源进口及国内市场的两种垄断。二是以产业整合为契机,带动资源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继续实行矿肥结合、酸肥结合的方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上游矿、酸企业进行合作、联合,促进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转移,掺混肥、专用肥等二次加工肥料向市场转移。三是通过产业整合,达到控制总量和规模的目的,防止业界盲目发展。应吸收以往的教训,避免行业发展过热、企业过多、规模偏小的问题再度出现,甚至恶化,进而损害行业的发展,尽量做到理性、科学、可持续发展。四是通过产业整合,使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达到增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必须保护磷矿资源
      
      记者从武四海提交的另一份建议中看到,他对目前我国磷资源供应和磷肥产业长远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分析和实际的构想。他在题为《限制磷矿资源出口,适度鼓励进口,加强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中认为,去年我国磷肥产量1183万吨,超过美国而居*首位。去年我国磷肥的表观消费量约占全球消费量的30%以上,也居**。国产磷肥的自给率从2000年的79.8%提高到去年的98.4%,基本满足了国内农业发展的需求,这是形势大好的一面。但是问题的一面也要看到,磷资源紧张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磷肥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不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势必影响磷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记者问:“按照目前的生产情况,我国有多大的磷矿供应缺口?” 武四海介绍说:“按照国家发改委《“十一五”化肥工业发展指南》提供的数据看,2010年我国磷肥需求量1450万吨,磷矿总需求量将达到6500万吨。届时,磷矿的缺口约为1000万吨。根据这一情况,磷矿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2005年,我国磷肥及非化肥生产共消费磷矿约5300万吨,其中2100万吨主要靠生产不稳定的民营和个体小矿提供,相当一部分的小矿企业采富弃贫、乱采乱挖,资源浪费和损失严重。同时,有关部门和*估计,我国每年减少磷矿储量一亿多吨,这一情况也应当引起业界的重视。”

      “我国磷矿资源大省如云南、贵州、湖北等,目前的供应情况如何?”记者问。武四海说:“我国74.5%的磷矿资源集中分布在云、贵、鄂、川、湘五省,而开发条件较好的云、贵两省因受到铁路运输条件的严重制约,而影响磷矿外运。另外,改革开放后,磷矿石的铁路运输可以享受优惠运价。近年来,运输部门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运磷矿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再加上磷矿产地自用量的提高,磷矿外运量越来越少。而产地之外的磷肥企业就面临磷矿供应不保的问题。而磷矿供应紧张的后果,直接影响了磷肥生产,也导致磷矿价格大幅度上涨,*近两年磷矿的价格增长了约200%。由于磷矿供应紧张,缺磷省份的磷肥企业不得不限产甚至停产,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磷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国内磷肥产量下降速度过快时,很可能导致农业所需的磷肥供应紧张,致使价格上扬,影响农民购肥和种粮积极性,进而导致粮食减产,农民减少收入,影响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制定有效办法,解决国内磷矿的供应问题。”

      记者问:“作为国际肥料协会主席和国内*大的磷肥生产企业的总经理,您看该如何解决磷矿的供应问题。”武四海说:“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提交建议的原因。既然谈要保护磷矿资源,首先要限制这项稀缺资源出口,因为磷矿资源不可再生,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化肥、建材、医药、农药等几十个领域。这样的资源如果仅仅当成一般的产品拿去赚几个外汇,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极大。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经验值得借鉴,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磷矿资源保护的问题。富磷的美国也开始限制开采和出口,鼓励进口,而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美国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磷矿资源,其佛罗里达州的磷矿易采好选,但为了保护将要枯竭的磷矿资源,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就停止出口磷矿石,而成为净进口国。而我国仍然在大量出口磷矿石。所以,我在建议中呼吁,要适当鼓励磷矿进口。这与我国近年来石油、铁矿石大量进口的道理差不多,大量从国外进口矿类资源,也是有效地保护国内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

      武四海在提交的建议中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一是充分利用国外磷矿资源,鼓励进口,建议对进口磷矿实施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二是国家对进口磷矿进行宏观调控,建立政府主管部门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分别签约的长效机制,以降低进口成本,维护国家利益。三是国家应当采取果断措施限制磷矿石出口,直至完全停止出口。在谈到上述建议时,武四海还专门讲到一种现象,他说:“尽管近年来我国已采取种种措施限制磷矿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但在国内磷肥生产企业频频限产、停产的同时,每年仍然有100万吨的磷矿出口,实在令人费解。因此,建议国家尽早采取有力措施完全停止磷矿石出口,以保护本国磷肥工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就磷矿进口用于国内化肥生产的话题,记者顺便向武四海提出一个问题,并请他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是,2006年12月11日,按照我国对*贸易组织的承诺,于这一天对国外全面放开国内化肥批发零售市场。您认为这将产生什么后果,是否会对国内化肥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武四海略想了一下说:“我认为这没什么可担心的,对这个问题应当辩证地看。不错,发达国家当初确实是看好*农业大国和化肥施用大国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条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客观情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据我所了解,包括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密切关注着*经济的发展,他们也认为几年前入世谈判时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我国化肥批零市场对他们放开了,但并不是像他们当初认为的,进到*来,就能拿准*的市场。当然,还有一个我们能否做好自己的事情的一面。所以,我提交两个建议,就是从化肥产业整体利益出发,尽快使我们的化肥产业壮大起来,形成相当的竞争能力,这一天对*化肥行业而言非常重要。”
       
      不能忽视社会责任
      
      近年来,全社会对企业担起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武四海认为这是*正确也是*必要的。他说:“对化工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常讲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问题。再一层意思是说,化肥企业的发展,应当特别考虑社会责任。近年来,我们公司建立了‘撒可富’教育基金,数额达到1500多万元,已经惠及200多名大学生。我所说的这个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将‘三农’问题天天装在心中,时时想着这个话题。如果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化肥,并且帮助农民搞好测土施肥,努力做好农化服务工作,让广大农民尽早富起来,让*农业强大起来,这样的企业才有道理发展壮大起来。只有拿化肥当事业干的企业,才会去考虑如何担起社会责任,怎样为‘三农’事业尽心尽力,这样的企业才有希望得到发展。”      

      就在本次采访将要结束之时,武四海又匆匆赶往国家商务部,为我国磷复肥企业能够稳定、合理地得到钾肥资源供应而奔走呼吁。

【来源:中国化工报】 【收藏此页】 【打印此页】 【关闭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机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化工机械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化工机械网(http://www.chem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②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化工机械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载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载该作品使用时,应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本网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
  • 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本站公告 - 服务条款 - 网站帮助 - 商务服务 - 法律声明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全国客服热线:400-667-8871
    Copyright © 2004-2013 中国化工机械网 WWW.CHEMM.CN 江苏东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广告业务(图片广告、会员申请):400-667-8871
    • 设备采购(设备采购、导购咨询):400-667-8871
    • 信息编辑(会员审核、信息发布):400-667-8871
    • 媒体合作( 展会、协会、杂志 ):400-667-8871
    • 人力资源:400-667-8871
    • 图文传真:0519-89897519
    苏ICP备05005804号-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0228 E-mail: